赵春顺教授课题组在构建工程化巨噬细胞用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人:汪夕芳

        肿瘤转移是其致死的首要因素,其中骨转移尤甚。乳腺癌的骨转移发病率高达65~80%,继而引起顽固性骨痛、脊神经压迫、高钙血症、骨折及骨溶蚀等致命性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防治乳腺癌及其远端骨转移是临床之急需。

院赵春顺教授课题组长期专注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研究近日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macrophages as near-infrared light activated drug vectors for chemo-photodynamic therapy of primary and bon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并已申请1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2110760793.7。该研究基于乳腺癌骨转移的疾病特征,整合奥沙利铂前药及光敏活性分子的优势,构建了近红外光激活型工程化巨噬细胞-前药递药载体,旨在实现光控释药及化疗-光动力(PDT)联合治疗的效果

该细胞递药系统具有载药量高、细胞活力高递药效率高及药物可控释放等特性于体内可同步靶向到原发瘤及骨转移瘤区域(示)。原发肿瘤部位进行近红外光照射,可激活光敏活性分子的光动力治疗,实现:①可控触发并加速奥沙利铂从细胞载体中释放,发挥其诱导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功能化疗光动力治疗的联合,不仅显著抑制原发肿瘤,且能联合诱导ICD的发生激活免疫系统,促进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 DCs)成熟,并促进瘤内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浸润,同时提高血清中IFN-γTNF-α的水平,与PD-L1抗体联合后显著抑制原发瘤及骨转移瘤,并显著缓解肿瘤转移导致的骨溶蚀。此外,该化疗-光动力-免疫联合治疗体系赋予了小鼠长期抗肿瘤免疫记忆效应,并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该工程化巨噬细胞递药载体的治疗模式,为乳腺癌原发及骨转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化疗-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的新模式。

image 99

工程化巨噬细胞递药载体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赵春顺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院黄艳娟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