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热烈祝贺bm11222宝马娱乐网站李民/刘培庆课题组、王红胜课题组成果分别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近日,广东省药理学会发布《关于表彰广东省药理学会2021年科技成果与新技术应用成果奖获奖者的决定》,我院李民/刘培庆课题组组织申报的科技成果“基于自噬调控重大疾病的机制、潜在靶点及选择性抑制剂研究”喜获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为:李民、刘培庆、洪亮、伏园园、强鹏飞、李国锋、蒋建敏、叶建涛、路静。王红胜课题组组织申报的科技成果“非经典雌激素信号调控三阴性乳腺癌进展及其靶向治疗策略”喜获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王红胜、杜军、陈卓佳、葛李晨、吴映敏。中山大学均为独立申报单位。
广东省药理学会为广东省科协下属一级学会,目前已拥有十七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联盟机构。学会对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应用立项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主要奖励在药理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科技成果奖侧重于基础研究的成果,设一、二、三等奖,每年评审一次,其中一等奖1~2名。
一等奖成果简介: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进化保守的细胞内物质降解过程,在细胞和组织稳态、代谢、发育和免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噬功能的失调会加剧肿瘤、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靶向自噬已成为一种潜在疾病治疗手段。自噬对重大疾病的调控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已成为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
申请人从自噬与重大疾病的关系以及发现调节剂入手,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和科学发现,主要包括:1、建立以自噬关键蛋白ATG4B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系统,阐明该靶点在肿瘤发生的重要作用;发现黄芪皂苷可以通过诱导自噬来改善光老化导致的皮肤衰老;提高自噬能抑制AngII引起的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功能障碍,激活自噬激活能显著改善病理性心肌肥大。2、发展了新型的合成方法用于构建骨架多样、结构复杂的高质量化合物库,作为自噬调节剂筛选的物质基础;改造经典核心荧光团缺陷,合成了耐光淬灭的溶酶体探针,实现活细胞成像示踪和细胞自噬活性检测。
主要完成人之间从化合物设计与发现,到蛋白酶活性测定以及动物药效评价等环节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对自噬的机制阐明、自噬对疾病的干预、抑制剂的发现等方面都获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已在Autophagy、Chemical Science、Hepatolog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近五年发表与本成果有关的文章平均影响因子9.48。完成人分别受邀撰写综述发表在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Chemical Reviews等权威杂志。同时,获得ATG4B新型抑制剂和SIRT2测活方法等发明专利的授权。通过本项目研究,发现了基于自噬调控重大疾病的新机制和若干潜在靶点,并开发了具有良好成药前景的化合物S130等自噬选择性抑制剂。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影响力,为推动原创新药的研发以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培庆团队
二等奖成果简介:
三阴性乳腺癌(TNBC)指的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约占全部乳腺癌人群的15~20%。由于无法实行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从而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手段。针对TN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治疗靶点探讨其靶向治疗效果,并揭示其风险因素,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该课题组从2013年以来开始探索TNBC的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通过项目实施,已阐明非经典雌激素受体如雌激素相关受体(ERR)、膜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的作用及机制,提出GPER受体激动剂可用于TNBC的靶向治疗,并阐述TNBC潜在重要风险因素,主要成果为:
1)解析GPER在TNBC中的作用并提出靶向治疗策略:通过系列研究证实GPER可作为TNBC重要的治疗靶标【Nat Common, 2019; Cell Death Diff, 2019; Mol Cancer, 2017; Cancer Lett, 2017; Mol Oncol, 2016; Cell Death Dis, 2014】。在此基础上,提出G-1可作为TNBC的靶向治疗药物,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410209369.3】;
2)阐明ERR在TNBC进展中的作用:靶向抑制ERRα可抑制TNBC细胞体内转移及生长,证实ERRα是潜在治疗靶点,同时发现ERRγ可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发生,对化疗有重要影响【Nucl Acid Res, 2019; Theranostics, 2020; Oncotarget, 2016, 2015】;
3)指出类雌激素可能是TNBC潜在风险因素并阐明机制:发现典型类雌激素双酚A(BPA)、双酚S(BPS)可促进TNBC的体外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化(EMT)发生,是TNBC重要潜在风险因素【J Hazard Mater, 2018; Arch Toxicol, 2015】。
以上成果证实GPER及ERRα/γ是TNBC重要治疗靶点,提出G-1是重要候选药物,并揭示类雌激素是TNBC重要致病因素,对于TNBC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成果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IF>10有4篇, IF>5有13篇,累计被引用588次,他引为503次,单篇最高引用为93次。相关工作被Nature Review Cancer、 Cancer Cell等权威期刊做重点介绍并多次引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基于上述成果,第一完成人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并获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2020)、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2019)、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奖青年奖(2019)、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2018)、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20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等荣誉。第三完成人获得2019年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医院药学奖”。项目执行期间,带动和培养年轻学科带头人2名,培养研究生5名,其中2人获国家奖学金。项目的实施对TNBC靶向治疗研究团队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