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红胜教授团队在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发现取得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我国的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居于前列。肿瘤标志物是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在结直肠癌的筛查、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日,我校药学院王红胜教授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刘焕亮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江冠民主任技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Genome Medicin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5′-tRF-GlyGCC: a tRNA-derived small RNA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 CRC 血浆中 tRNA 片段的分布和富集特征,强调指出 5’-tRF-GlyGCC 是潜在的 CRC 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tRNA 衍生的小 RNA 片段(tDRs)是一种新型调节性小非编码 RNA,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通过测序筛选及临床样本验证,本研究发现 CRC 患者血浆中大量存在的 5’-tRF-GlyGCC 可能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其中5’-tRF-GlyGCC 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882,明显优于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与 CEA、CA199 联合诊断的 AUC 可提高到 0.926。同时体内外实验发现,与 CRC 细胞共培养的血细胞及 CRC 移植瘤小鼠血浆中 5’-tRF-GlyGCC 水平升高。5’-tRF-GlyGCC 的表达增加依赖于细胞中 tRNA 脱甲基酶 AlkB 同源物 3(ALKBH3)表达的上调。这一发现拓展了 CRC 的筛查诊断指标,提高了 CRC 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血浆 5’-tRF-GlyGCC 成为 CRC 诊断与疗效检测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相关应用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图1 CRC 血浆中 tDRs 表达谱分析及 5'-tRF-GlyGCC 表达情况
博士生吴映敏、副研究员杨湘玲和江冠民主任技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红胜教授、刘焕亮教授和黎婕昕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为共同完成单位。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深圳湾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计划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的资助。